首页

>>

论坛

砚的工艺之美——歙砚

发布日期:2020-07-07 14:54:06

\

  斫云楼藏 “汪少微” 铭歙砚

  歙砚的美,源自深厚的历史底蕴,源自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源自人杰地灵的古徽州文化。

  我们谈歙砚的工艺之美,就不能不提“徽州四雕” 。 “徽州四雕” 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四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受新安画派的影响,徽雕讲究艺术美,多用深浮雕和圆雕,提倡镂空效果,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亭台楼榭,树本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玲现剔透,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显示了雕刻工匠高超的艺术才能。

  歙砚的雕刻技艺,是“徽州四雕” 之一的石雕里面的一门独特雕刻技艺。歙砚既是一件石雕艺术品,作为砚台这种文房用品,又具有实用的属性。

  歙砚作为一件工艺美术品,我们还是从工艺和美术两个方面来了解和欣赏。

  所谓工艺,是指劳动者利用各类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最终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与过程。

  歙砚的取材是歙石,歙石的材料属性比端石硬度要高,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这一点,在歙砚的雕刻工具上有所体现,通常歙砚的刻刀打磨时比作端砚的侧边要“立” 。而刀口则大部分采用“圆刀” 。

  我是刻砚的,端砚、歙砚都有一定的数量的尝试,能体会到这其中的奥妙,歙砚刻刀,看起来要“拙钝” 些,但是刀口的钢材要求硬度更高一点。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变化,正好就帮助制砚者克服在石材硬度上的变化,“拙钝”便不易崩口,硬度高的刀更能对付硬度高的材料。

  歙石与端石比较,还有个特性,比较脆。这一点在一些古残砚上体现的比较明显。这样的特性同时在生产工艺上也得到体现,可以在现存的一些老抄手歙砚上看到,大部分高脚抄手,或是把侧壁做得很厚,或是抄手内侧做成一个叙坡,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工艺适应材料特性 (防止断裂)。

  歙砚的偏硬的属性,又决定了在工艺表现上不可能象端砚那样进行镂空一类的立体雕花。尤其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时代,进行这样的制作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歙砚都制式砚和浅浮雕,而很少有立体透雕。

  歙砚还有一种取材是子料。歙石产地在婺源龙尾山一带,地处江南,山青水秀,矿坑一般在山腰,山脚多数有溪流。子石是山腰的歙砚矿石自然风化脱落或古人采矿遗留掉入山脚的溪流中,在溪流的作用下,向下游移动。在移动过程中经历着撞击、滚动、磨砺、冲刷等作用,形成外观类似鹅卵石的一种歙砚原材料。

  歙砚的这种子料,在制作工艺上有点像端砚的石皮。歙砚子料和端砚的石皮一样,(当然歙石也是有石皮的)本来就是很天然的东西,形状上有一种很自然的美,制砚者会尽量保留这种自然美,只需稍加雕凿,附予歙石的砚的功能和制砚者的艺术思想便可以了。

  歙石也和端石一样,拥有很多天然纹理,且纹理形态多样,美妙异常,主要有金星、金晕、罗纹、眉纹、玉带、鱼子等多个品种。将这些天然纹理巧妙的应用到歙砚的创作当中,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砚台有两大功能,一是研墨,一是赏玩。美丽的天然石品,使歙砚的赏玩功能在实用的基出上增色不少。特别是当下赏玩多于使用的年代,一方有着美丽石品的歙砚,远比仅仅能实用的歙砚更受人们欢迎。

  有种现象很有意思,歙砚(包括端砚也是) 里面,有些石品只是好看,但不实用,有些甚至是不适合制砚的石病,在古人在制砚时,是尽量回避的,而现在很多制砚者却特意留下来:一方面是增加砚台的可欣赏内容,另一方面,是便于辨别砚台石料的坑口 (多为名贵坑口特征)。

  歙砚之所以如此受到人们的喜欢,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当代歙砚的艺术表现力比较强。

  现代,很多歙砚的制作者,都是经过专业的美术训练,有部分以前就是画家,古砚收藏家,他们通过长期对歙砚的研究和制作,对古代歙砚的技艺传承,对现代歙砚不断创新,制作了当代最优秀的砚雕作品。把歙砚这门工艺美术品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使歙砚更加受到人们的喜欢!

  工艺美术,是指美化生活的用品和美化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也指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业艺术品,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一方好的砚台,其实就是一件实用的艺术品,砚台又属于文房用品,也就有着很浓厚文人气息。

  歙砚文化历史悠久,上自南唐砚务官李少微,到当代著名文人制砚者吴笠谷,涌现一大批优秀的制砚高人和他们的优秀作品。

  欣赏一方优秀的歙砚作品,就是在欣赏一件优秀的艺术品。通过欣赏这些绘画、书法和歙砚作品,了解制砚者是怎么样通过制砚的工艺,把自己的艺术思想表达出来。

  吴笠谷作品 (书法、绘画、砚)

  笔者将吴笠谷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集中在同一个画面上,使欣赏者更直观的感受到制砚者,在一方砚台的创作中,是如何将自己的艺术思想浓缩到一方砚台之上的。

  唐寅桃花庵小景砚(砚面)尺寸:21cm×16cm×3.5cm

  砚为老坑龙尾歙石所琢。随形,有金花、眉纹等石品。

  此砚砚面上部布满金花,宛若花团锦蔟,岂不正是桃树林中那满树的娇烂漫红,万枝的丹彩灼春吗?用铁笔勾勒几根树干,金花便成了遍野的桃花,再在花树掩映之中刻一茅庐,庐内几置酒瓮,壁挂古琴,便是桃花庵了。砚面下部有水波纹、眉纹,就势刻一池塘,可以洗砚、可以观鱼,乱石野水,了无尘俗之气。

  《桃花庵歌》诗有云“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是一种看破红尘的绝望,让人生心有戚戚焉之感。对花斟酒,兴来抚一曲、浮一白--且让胸积块垒的六如居士,在作者为他在此砚中营构的挑花庵小筑中,觅得些许慰籍吧!

  呜呼!此风流岂是彼风流?

  (经授权,图文解说引用自吴笠谷老师公众号 “红尘煮酒吴笠谷” )

  此便是作者在创作这方砚时,追求的诗、书、画、砚,“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

  潘小萌作品 《徽州吟》 系列

  (以下作品解说部分,为潘小萌老师撰稿)

  徽商:始自于宋,鼎盛于明清,徽州地区土地贫瘠,无以解决温饱,成年男子70%外出经商,足迹遍及海内外。........路途遥远,经年不返,新婚妻子经常是独立家门,遥遥守望。风雨之夜,长路漫漫,客居他乡,唯于梦中慰籍思乡之情……

  故徽商的辉煌历史是一代代徽州人牺牲了多少家的温暖,而饱经沧桑,于孤独寂寞岁月中慢慢走来的历史.....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这是李白的一首词,却非常恰当地表现出了徽州女性孤影留守的真实心境...... “古代留守徽州女人”一个永远说不尽悲酸的的话题,那一座座贞节牌坊与其在说她们动人的节孝史,倒不如说是一部摧残人性无奈的悲惨剧!。

  潘小萌以她多愁善感特有的个性,以刀代笔叙说着徽州商人和徽州女人的故事!作者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