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交流

歙砚“庙前青”的历史与神话

发布日期:2020-07-03 17:11:11
  之年,其入仕成名,著书访友,在金陵得睹“庙前青”,似可作为旁证。但该坑是不是首发于景祐,当前尚无从证明或证伪;至坑 后是不是确有“神庙”,是不是采石数块即奥秘地“迷失其处”,以致下延数代俱无踪可寻?则其间疑点颇多,尚可探究。
  
  一、 笔者曾两度到龙尾山采风,颇觉神庙说似嫌勉强。“庙前坑”遗迹地处龙尾山的古坑群落之中,东去百五六十米许即为砚山村口,其坑址地形高出山下芙蓉溪仅约 二、三十米;其旁三十米许,为与之平行的眉纹中坑,以及逶迤而下的罗纹坑、水舷坑(当地称金星坑);南面隔河相向,为砚山村水口左近的水蕨坑(当地称黄皮 坑)。“庙前坑”矿面较小,板层不甚稳定,近年小批量出产过青、红两色石料,也有两色相杂,或青底黑带者,故乡民习气称之为“玉带坑”。历询当地砚友,俱 称此坑近年开掘殆遍,实为废墟,无论砚山石工或前来考察的歙砚研讨者,都没有在这里发现过“神庙”的任何文明遗存。按徽州古俗崇拜多神。神庙是乡土前史的表征,村落兴衰的象征;且其地处水口要冲、村路一侧,周边矿峒遍及,而单谓此坑出石即佚,似不在常理之中。故“庙前”一说,尚可存疑。
  
  二、青莹歙石尽管稀缺,但自宋至清,历代都有少量“庙前青”(或“庙前红”)歙砚传 世,并非北宋时乍发即失,“今不复有”。仅笔者经多年搜索,即别离藏有此类旧砚计三方。其一为南宋砚,纵21厘米,前宽13.5厘米、高3.5厘米;后宽 14厘米、高4厘米。变形蝉首池,顺水流动式,砚堂微鼓,四侧内敛,桥梁抄手。通体青绿,间有苍青色“玉带”,金星少量。询及当地砚友,据称龙尾诸坑中, 只要玉带坑(即“庙前坑”)才出这种石料,其底色多为浅灰,佳者泛绿,带纹苍黑,而通体深绿者绝少。可见该砚当出于此坑,且具有“庙前青”石品的重要特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