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歙砚资讯

歙砚的鉴定

发布日期:2020-07-03 17:34:15
  歙砚是一本书、歙砚是一个谜、歙砚是一种美!
  
  歙砚从问世至今已有着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来,歙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不同的审美意识。在歙砚的造型纹饰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迹。纵观歙砚的发展史,无不折射出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显示出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特性与歙砚自身独有的文化内涵。
  
  怎样去区别砚石中的优劣,不外乎从砚石的质,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判断.质地是砚石的内在质量,纹与色是砚石的表面特征.质地的的优劣决定着纹色的优劣,反之,纹色的优劣又取决于质地的优劣.而砚石的优劣不在于有纹理,或纹理的美妙,主要在于砚石质地的优良.有的砚石没有任何纹理,其质地却细腻如玉,不失为砚石中上品,有的砚石纹色很美,而砚石的质地却很差.砚石中的质,纹,色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布的质地与布上的图案色彩之间的关系一样.如同样的图案,同样的色彩印染在不同质地的布上,其质量的优劣是不能以图案色彩来分别的,而是依布的质地来定.砚石的优劣,也是不可以纹色来划分,而是以砚石的质地来论定.因此,辩识砚石的优劣,起决定作用的是砚石的质地,其次是砚石的纹色。
  
  但是,纹色在砚中十分耀眼,人们在认识和选择砚或砚石时往往从纹色开始,由于龙尾石的纹理种类较多,以纹理来论砚或砚石优劣的现象自然有之.比如人们常提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中谁优谁劣?""歙砚中是眉纹最好还是金星最好?"回答这类问题就不能以纹理论纹理了,因为,无论是金星还是眉纹所出的砚坑都不止一处,而是多处.同一纹理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纹理虽然相同而石质却不同.相比较有优有劣,存在差异.其他的纹理种类也是如此,这是其一.其二,在同出一砚坑中的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砚坑的具体位置不同,或在表层,或在深处,其砚石的质地也就有着优劣的区别.这些具体的现象说明,要以纹理来回答谁优谁劣的问题,首先要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则是在砚石质地优良的基础上来评论解答.
  
  就此而论,可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分为两个级别,一是罗纹,眉纹,金星和金晕,二是鱼子.至于眉纹与金星,两者不同是在纹色特征上,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美.眉纹雅洁,金星艳丽,对此,由于人们对这两种美的各自的偏爱,在历史上就有着"以眉纹称绝"和"金星为贵"的不同观点.可见,这两种不同的说法体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因此,至于眉纹与金星的排名是很难下绝对的定论的,这只能根据各人的喜爱,各抒己见了.
  
  不难看出,人们以砚石的纹理来划分砚石的优劣,实质上是针对砚石的质地而言,砚石质地的优劣并非取决于砚石的纹理,而主要在于各砚坑之间的差异.从龙尾山各自砚坑所出的砚石来看,同一纹理的砚石因出自不同的砚坑,其砚石质地明显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谈起砚石纹理的的优劣,不能脱离砚石的质地,谈到砚石质地的优劣,必然要谈到砚坑.小面就各自砚坑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眉子坑,在罗纹山中[罗纹山既龙尾山]从溪流至砚坑30米左右,这溪既芙蓉溪.唐开元时开采,宋代继而采之,元代之后未见开采,直到1984年,砚石矿再次开采,此次开采收获较大,但不到一年,该坑有难出佳石了.此坑从下往上分为下中上三处,下坑所出的眉纹典型,有粗眉纹,细眉纹等等,其纹色清晰,石质茔洁;中坑的眉纹比较长,眉纹之间相互交织较多,石质莹洁亚于下坑:上坑眉纹偏细,色黑紫,无折光,眉纹中多有一线之痕,短者两头尖如枣核,即枣心眉纹此石中有鱼子,石色有青黑和鳝鱼黄两种鳝肚眉纹就出于此.
  
  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在龙尾山的西北面,与罗纹坑相距15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一直停采至今,砚坑早已崩塌荒芜,今已找到旧坑遗址,重新开采.此坑所出之石品为金星,金花,也有罗纹,石质上乘.珍贵的玉带纹,彩带纹和神秘的庙前青,庙前红等石就出自金星坑的周围.
  
  罗纹坑,位于眉子坑东侧[此地古时称寨头,也有称虎寨头的],南唐时开发,北宋,明代,当代均相继开采.此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水波纹和刷丝纹等,但所出之石,石筋较多,能取6至7寸无筋的砚石则属上品.难怪古人对歙砚有"七寸为珍,八寸为宝"之说.
  
  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南唐时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现代开采,选择秋季涸水时,在坑里安置两台潜水泵,从坑中日夜不停往外排水,这样才可入坑采石.砚石矿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对此坑进行重点开采,所采出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而后此坑因开采艰难,佳石又很少复出,停采至今,现此坑已被填没.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宋景佑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矿重新开采.所出砚石的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银星等,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但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石英者为上.
  
  罗纹里山坑,位于砚山村里面二,三公里的外庄村对面的山上,南唐时开发,宋代停采至今,洞口已草木丛生,洞内深邃阴沉.此坑所出之石,为细罗纹,少数有金星,金晕.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的北面,与眉子坑相距100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停采.此坑在山的半腰处,坑口朝下延伸,开采难度大,虽然现在已经重新开采,但没几时又因开采之艰难而停之.此坑的砚石品种为金星,金晕等,其石质较松,星晕的颜色黄而不亮,次于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
  
  紧足坑,在罗纹坑之下80米左右,元代开发,砚石的纹理有金星,金晕,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人们称为"龙眼"少数也有眉纹,但总的来看,此坑的砚石偏松,其坚润者为上品.次于水舷坑,金星坑.
  
  叶九坑,在岭背村的对面山上,宋时开采,但自治平年间之后一直停采,到1988年才重新开采.此坑所出砚石的品种均为眉纹,其眉纹多数不典型,且相互之间交织连片,如波如浪,眉纹自身的硬度硬于无眉纹处,整块砚石硬度不均匀,在制砚时,不宜精雕细琢,其石质亚于眉子坑的砚石.为了区别,人们将此坑所出的眉纹石称岭背眉纹石,或简称"岭背眉"。
  
  外庄坑,位于外庄村后山上,从山脚下至砚坑约70米左右,在山背的同样高低处有砚坑,两坑位于山的前后两侧,因此,依山的前后将两坑分别取名为前外庄坑和后外庄坑.两坑所出的砚石面积较大,有眉纹,少数有金星,金晕相间,但石质粗松,眉纹与没眉纹处的硬度反差大,不利于雕琢,次于叶九坑.人们将此两两坑所出的砚石,简称"外庄眉:
  
  碧里坑,在济山上,济溪村的河对岸,宋代开采,而后就一直停采.到1988年,当代村民无意中发现故坑遗下的残石,随之开始了寻坑采石.此砚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金星,金晕也有罗纹.其纹色美妙,但多数石质偏粗,结构偏松,少数石质坚紧者则属上等砚材.
  
  水舷坑,位于眉子坑之下,芙蓉溪傍,南唐时开采,宋代景佑年间,歙州太守钱仙芝改溪取石之处就在于此.此坑深于溪床之下5至6米,常年水淹,开采十分困难.现代开采,选择秋季涸水时,在坑里安置两台潜水泵,从坑中日夜不停往外排水,这样才可入坑采石.砚石矿于1979年和1986年两度集中人力物力对此坑进行重点开采,所采出的砚石均为金星,金晕,水波罗纹,细罗纹等.而后此坑因开采艰难,佳石又很少复出,停采至今,现此坑已被填没.
  
  水蕨坑,与水舷坑隔溪相望,相距20米左右,宋景佑年间开发,以后废而不取,直到1988年砚石矿重新开采.所出砚石的品种有粗罗纹,细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银星等,其中眉纹多数相互交织成片,如江涛海浪之象.但砚石岩层中常杂以白石英层,无石英者为上.
  
  罗纹里山坑,位于砚山村里面二,三公里的外庄村对面的山上,南唐时开发,宋代停采至今,洞口已草木丛生,洞内深邃阴沉.此坑所出之石,为细罗纹,少数有金星,金晕.
  
  溪头坑,位于龙尾山的北面,与眉子坑相距1000米左右,宋时开发,而后停采.此坑在山的半腰处,坑口朝下延伸,开采难度大,虽然现在已经重新开采,但没几时又因开采之艰难而停之.此坑的砚石品种为金星,金晕等,其石质较松,星晕的颜色黄而不亮,次于金星坑,水舷坑,水蕨坑.
  
  紧足坑,在罗纹坑之下80米左右,元代开发,砚石的纹理有金星,金晕,有的金圈如动物的眼睛,故人们称为"龙眼"少数也有眉纹,但总的来看,此坑的砚石偏松,其坚润者为上品.次于水舷坑,金星坑.
  
  叶九坑,在岭背村的对面山上,宋时开采,但自治平年间之后一直停采,到1988年才重新开采.此坑所出砚石的品种均为眉纹,其眉纹多数不典型,且相互之间交织连片,如波如浪,眉纹自身的硬度硬于无眉纹处,整块砚石硬度不均匀,在制砚时,不宜精雕细琢,其石质亚于眉子坑的砚石.为了区别,人们将此坑所出的眉纹石称岭背眉纹石,或简称"岭背眉"
  
  外庄坑,位于外庄村后山上,从山脚下至砚坑约70米左右,在山背的同样高低处有砚坑,两坑位于山的前后两侧,因此,依山的前后将两坑分别取名为前外庄坑和后外庄坑.两坑所出的砚石面积较大,有眉纹,少数有金星,金晕相间,但石质粗松,眉纹与没眉纹处的硬度反差大,不利于雕琢,次于叶九坑.人们将此两两坑所出的砚石,简称"外庄眉:
  
  碧里坑,在济山上,济溪村的河对岸,宋代开采,而后就一直停采.到1988年,当代村民无意中发现故坑遗下的残石,随之开始了寻坑采石.此砚坑所出的砚石品种有金星,金晕也有罗纹.其纹色美妙,但多数石质偏粗,结构偏松,少数石质坚紧者则属上等砚材.
  
  所谓老坑与新坑,只是开采时间上的差别,老坑既早开的坑,新坑为晚开的坑,这早与晚之间究竟相隔多少时间呢?从龙尾石的发现开采至今才1200多年,而我们以上提到的各砚坑,最晚开采的也到了元代,这早晚之间的时差还不到600年.龙尾石的地质形成至今有十亿年左右,可见早开几百年与晚开几百年,对砚石的质量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或许晚开的砚坑其砚石质量更好.
  
  以老坑,新坑来区分龙尾石的优劣,在历史上有之.宋代在龙尾山所开发的砚坑是历史上最多的一个时期,在当时,人们就将宋以前开发的砚坑称作旧坑,宋代开发的砚坑称为新坑,这种新与旧指的是开采的时间.而后由于各砚坑所出的砚石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恰恰是旧坑与新坑之间的差别,新开发的砚坑绝大多数都不如旧坑的砚石好.这样,新与旧由原先本指时间差的,转到砚石优与劣的标记上来了.当代,虽然没有新开发的砚坑,所开采的砚坑都是在古砚坑中的续采.这些砚坑对我们来说都是老砚坑,但当代人所说的老坑新坑已不是时间差的概念了,而是以此去区别砚石的优与劣.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质
  
  即砚材的质量。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工
  
  即砚的雕琢。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品
  
  指品相外形。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铭
  
  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饰
  
  指砚的装饰,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